許多人在工作一陣子以後,
也遇到好幾次大幅調薪,
卻常常在幾年過後,
發現自己沒有存到多少錢。
「奇怪,我工作表現很好,幾乎年年調薪,為什麼沒有存到錢呢?」
原因是因為加薪的時刻,
同時也是帕金森定理發威的時刻。
帕金森定理是由英國作家西里爾·諾斯古德·帕金森(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),
在1955年的經濟學人寫的一篇幽默短文,
直譯為:工作總會填滿它可用的完成時間。
“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t.”
<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>
舉個例子,露西阿姨前一陣子退休了,
他想要寫一封明信片給遠在美國的姪女娜娜,
早上起床以後,
她泡了杯咖啡,做了早餐,
一邊想著要寄哪一張明信片。
吃完早餐以後,
他開始從六張明信片中,
挑選一張出來,
這花了他一些時間,
最後他選擇了一張鳥類的明信片。
因為想要和娜娜分享很多事情,
但是珍貴的明信片只有一張,
所以不能隨便下筆,
雖然退休生活實在有些無聊,
但總不能只寫一些瑣事。
露西阿姨打了通電話給還在上班的老公彼得姨丈,
問他有沒有甚麼事情想要分享給娜娜,
但是彼得姨丈沒有接到電話。
露西阿姨就先把明信片擱在一旁,
開始做些伸展運動。
就這樣到了午後,
露西阿姨沒有吃午餐,
但睡了個午覺。
彼得姨丈終於回電了,
他要露西阿姨告訴娜娜,
他最近換了一部車,很開心,
並要娜娜向他父親問好。
就這樣到了傍晚,
露西阿姨把草稿寫好了,
很久沒有寫字,
總要練習一下,
順便請彼得姨丈替她潤潤稿。
終於在晚餐過後,
露西阿姨完成了這張明信片,
但一天也就這樣結束了。
讓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,
5年前的露西阿姨還在工作,
他一樣要寫封明信片給娜娜,
但是因為工作十分忙碌,
因此露西阿姨並不太在意內容,
順手挑了一張明信片,
寫了些生活的瑣事,
然後完全忽略了彼得姨丈也想分享事情,
便在中午的休息時間寄出了明信片,
前後只花了幾分鐘。
這是一個帕金森定理的例子,
只要還有時間的空間,
我們總會憑空生出許多的額外工作,
來填滿我們的時間,
即使這些工作不那麼重要。
如果把帕金森定理應用在金錢管理上,
也可以找出相似的道理。
當我們還有預算的空間時,
我們總會生出許多消費的需求,
來填滿我們的預算,
即使這些需求不那麼重要。
在辛苦地工作一陣子以後,
你終於盼到了加薪的日子,
拿著薪資調整單,你開始想像著,
我每個月多了2000元,
終於可以過得不那麼拮据了。
接著多年以後,
前面的老屁股離職跑去追逐夢想,
終於輪到你升等了。
這時候你手裡有了一筆錢,
毫不猶豫地付了買車的頭期款。
你想著,你只需要每個月多付幾千元的車貸就好,
這筆錢靠著因為升等而增加的薪水來付,
完全負擔的起。
於是年復一年,
每一年你都過得更舒服一些,
有了車,然後開始了一些花費較高的活動,
那是以前領低薪的時候從來沒想過的畫面。
你感覺好極了,開了車,
買了精品手錶,
偶爾品品酒,打打高爾夫,
原本只能在亞洲旅行,
現在可以踏足歐美。
看似幸福美滿,
卻在多年後發現,
你的存款增加的幅度,
總是遠遠不及你開銷上升的幅度。
先存錢,先存錢,先存錢。
當我們看到每個月收入的金額時,
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把這個金額記錄下來,
認定這筆錢就是我們這個月的花費。
但只要在薪資入帳的時候,
就自動地把薪水轉進另一個戶頭,
當我們打開存摺,
看到戶頭裡的金額因為扣掉儲蓄而變少,
讓我們的大腦認知這個月的預算是儲蓄後的金額,
就可以有效欺騙我們的大腦,
抑制我們的花費。
自動轉帳是最無痛的存錢方式,
因為一切都自動化了,
我們不需要經歷把錢轉到另一個戶頭,
而感到這個月的預算減少的過程。
當我們加薪時,
便馬上調整自動轉帳,
多存一半甚至全部的加薪幅度。
比方說,你加薪了2000元,
便將自動轉帳的額度多加1000元以上。
如此可以增加你存錢的效率,
另一方面也能微幅地增加生活品質。
這樣進行一段時間,
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,
你存的錢比想像中的多,
而你的生活也的確過得越來越好。